关于弘扬南音文化的活动总结?
本次弘扬南音文化的活动成功举办,通过南音表演、南音讲解、南音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南音文化,并促进了南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活动中不仅有南音爱好者的精彩演出,也有非南音爱好者的参与体验,让更多人感受到南音的魅力。同时,也为南音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不同的文化角度,你觉得想到什么就能联想到福建?
福建,地小人稀,不大不小的经济体,不偏不倚的战略地位,以其在国内的曝光度,我们更希望这么称呼她,“小福建”。
福建虽然低调,但在国内局部领域却也是响当当的角色,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逊色。
一杯茶,一段辉煌的记忆
福建,如果称为“茶都”,我觉得不为不可。她既是中国茶叶的主产地和销售地,也是全球茶叶文化的输出地。
英文的茶“tea”读音正是源自闽南语的发音,当年厦门作为全国外销茶的主港口,既输出茶叶也输出茶文化,并因此引导了西方饮茶习惯和风俗。
即使到了今天,福建的茶叶仍引领中国饮茶文化,如大名鼎鼎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福鼎白茶等,无不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茶叶品种,而由此引申而出的正山小种、金骏眉更是在现代饮茶界掀起一股新风。
清新福建,风景如画
福建向来以景色优美、生态佳闻名全国。
北有自然、文化双遗产的武夷山,南有号称万国建筑博览园的鼓浪屿,西有民居瑰宝福建土楼,东有民间海洋信仰发源地的湄洲妈祖。
无论是风景还是人文,在福建,旅游不仅仅是眼睛的视觉冲击、心灵的感触,更多的是新鲜的空气,因为这里有着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绿色氧吧。
蜀道难,闽道更难
福建靠海,但更是靠山。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福建地貌的写照。曾经在绿皮火车时代,从厦门到北京需耗时约30小时,而其中一半的时间都在福建境内大山之间徘徊。
山之多,难以描述,唯独进入过此山中的人才会深有感触。
因山的隔离,福建一般以舟为车,以海为田。故而历史上的福建大多与海结缘,如贸易海港、海盗集团、下南洋等。而福建的人口也基本分布在沿海,这种人口和地貌特征像极了中国,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流,故福建也常被称为“小版中华”。
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福建境内,常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之说,多山的福建也形成了多样的民间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分支。
从西晋时期的衣冠南渡到宋元明清中原人入闽,中原人把不同时期的汉文化带入福建,并在山水阻隔之下发展出多元炫彩文化。
如号称汉语中古音活化石的闽南语、戏剧活化石的南音和莆仙剧、南渡最后的汉人-客家人等。
而这些便都是福建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例证,也是中国历代文化的博物馆。
傻傻分不清楚的胡建人
最后,当然是福建人那蹩脚的普通话了。
福建人,内部方言极多,大多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别,故而以闽语,特别是闽南话、莆仙话、闽东话,为母语的人在讲普通话时都带有严重的腔调,也因此常常惹来关注和戏谑。
或许福建人的开口,便是一个个印迹,那道出的便是福建人的标签。
而这些,便是我们可爱的福建人明显的标签,不知道你印象中的福建印迹会不会也是这些呢?
可能是大省里最难听懂的地方方言了。居然还敢幻想着自己才是古语的模式。这怎么可能。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欢一堆人自己在哪里滴滴哆哆好像以其他地方人听不懂为荣。而且觉得自己人缘特别好特别不空虚寂寞一样。
哈哈哈,想到广东人就会想到福建了。
还有一个,就是进来网上经常提到的口音问题。什么三个H打头的省份啦,什么黄糊色的仙人掌啦。
本人在看《人间词话》的时候还发现黑福建人发音的典故从宋朝就有了。😂😂
言归正传,头条号以史为鉴主要是写历史的,关于福建,本人印象最深刻的历史故事恐怕就是蒲寿庚了。
蒲寿庚是阿拉伯人后裔,宋代定居于泉州,是有名的大海商。南宋末年,元军攻破临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拥立小皇帝继位,准备定都泉城。结果蒲寿庚不但不开门,不借船,反而以张世杰抢船为借口杀尽逃难的南宋宗室,并一路追杀小皇帝。
终元代一朝,蒲寿庚家族都独霸泉州市舶。蒲寿庚活到八十五才死,蒲寿庚家族和有些两面人将这段历史称之为:泉州迎来了城市历史上的“伊斯兰黄金年代”。
郑思肖《心史》称,蒲寿庚“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永春云台赵氏族谱》则记载,被杀的人数是五千人;而元人编修的《宋史》并未言明被杀的人数,仅说他杀了宗子、士大夫以及淮兵。
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汉人对蒲家展开清算,蒲寿庚被朱元璋下令从坟墓里拖出来“鞭尸三百”。蒲氏后人被定为“余孽”,全部充军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
给还在大力支持修建洋葱苗的人好好看看这段历史吧。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自食非遗_游非遗_寻非遗,本文标题:《南音艺术传承的意义和价值_南音艺术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